一如既往,今年的国庆假期成为徒步爱好者的“出游旺季”,但今年冷龙岭的“拥堵”,不在景区入口,而在救援通道。
10月5日中午,青海门源县警方接警:多名徒步者自甘肃张掖肃南皇城镇百花掌一带擅自进入祁连山冷龙岭,在老虎沟高海拔区域受困。此后两省联动搜救,持续拉网式搜索至10月7日中午告一段落,共转运被困251人,1人因失温与高反去世。官方明确:这次属“私下组织、未经许可进入未开发区域”的违规徒步。
这起事件可以定性为:在明确禁令、气象窗口极差、救援成本极高的条件下,跨省多人、多路线、分散进入所致的大规模违规徒步失联与被困事件。
事情已过去几日,但网上大量评论,折射出三股情绪:
第一种情绪,是担心“社交媒体——商业招募——私域组织”的黑箱在制造监管真空。
不少徒步者因为“来都来了”所以决定临时改道,被诸多媒体报道与当事人口述指认为重要诱因之一。这条穿越路线并不唯一,不同轨迹长度在50至70余公里,垭口数量与难度差异大。一旦热门地临时管控,“替代线路”被疯狂“种草”,组织者在平台分发招募,“临时组队”“老手带新手”的关键词在网上迅速蔓延,但风险评估、保险、应急器材、报备制度往往缺位,连“入山——下撤——失联判定——触发求援”基本流程都不清楚。大量小队从不同入口、沿不同轨迹分散入山,对气象、补给、撤退点没有统一认识,危险由此成倍放大。2021年甘肃白银越野赛的沉痛教训(极端天气+组织失当)已反复证明这一点。
青海方面已表示将加大网络巡查,重点监控社交平台上的违规探险招募信息,这一步十分必要。
第二种情绪,是对“我不需要救援”的愤怒。
有救援者回家后刷到当事人发“我们自己走出来了”“压根不需要援助”,直呼“天塌了”。救援者的寒心,戳中的是公共救援的痛点:只要有人违规入山且失联,救援就必须“拉网式清线”,不是等你朋友圈报平安。哪怕九成人能自己出山,也必须为那一个倒在雪线后的人把整条线再走一遍——有救援参与者称,“我们得把整条线再走一遍确认没人滞留,因为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进山。”不确定的风险和时间成本终究要公共力量去兜底。一句“我没要救援”,不但无情,更显无知。
第三种情绪,是呼吁追责与“有偿救援”。
许多留言主张违规者分担救援费用、组织者担责。我同意这些观点。“有偿救援”并非冷血。我国虽无统一“有偿救援法”,但地方可立规;如云南《丽江市旅游条例》明确:擅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致险的,救援完成后由组织者与被救助人承担相应费用,坚持“先救援、后追偿”。冷龙岭之后,完全可以在国家公园与高海拔未开发区复制一套分级规则:红线(禁入)全额追偿并处罚;黄线(报备不合规)部分追偿并教育;绿线(合规遇不可抗力)由公共救援兜底。规则不是见死不救,规则是为了更好地救,也为了减少需要去救的次数。
冷龙岭这堂课,真正刺痛人的是成本与边界的常识。有媒体同行说:“探险不是冒险,徒步要学会留步”,笔者深以为然。留步,是留在法规之内、能力之内、天气窗口之内,也留在他人不必为你买单的那条红线之内。
淘配网-配资平台股票-靠谱的配资-股票十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